|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视频中心 | 在线请假
华信培训学校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商业摄影的用光技巧

2014-11-16 16:35:05 浏览:

  商业摄影和其它摄影一样都必须遵循它们本质的固有的特性,就是光与影。用光和影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存在,就像绘画本质一样必须用颜料来描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什么是光?对光如何认识?光是电磁波辐射(能量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在传播过程无需任何媒介。这种能量传播方式被称为辐射)到人的眼睛,经视觉神经转换为光线,即能被肉眼看见的那部份光谱。这类射线的波长范围在400到700nm之间,它是用肉眼看到物体的媒介。光产生于核反应中的电子和离子运动(如太阳能),燃烧(火光),通过灯丝的电流(钨丝灯),气体放电(闪光管、闪电),激发(荧光)和化学反应(磷光)。

  自然光源的光和几乎所有的人工光源的光均是不相干的,即由无规则相位关系的波长混合而成的。如不用反射器或镜头限定其射向,它即从光源向所有方向发射。相干光是由绝对同相位的匹配的波长组成,即振动一致,因而每束波的能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其它波的能级完全相同。这种光是高度定向的。激光产生平行相干光。准直光由均在平行路线上行进的波长所组成,如太阳光或从无限远处的有效光源发出的光。相干光和不相干光都可成为准直光。同所有的电磁能一样,光在空间大约以每秒18.6万英里(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光是通过一种特定的媒介直线传播的,但在极远距离的传播中,其光路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当它遇到不同的介体时,光路可能被改变方向(折射)、反向(反射)、扩大(漫射),或因被吸收而受阻。一束光可以被分散或衍射——散开,以揭示其构成的波长。各种波长对眼睛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或眼睛对各种波长的不同反应被认定为颜色,如上所述,光的光学特性表明它具有波的特征。引起光化反应的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表明光具有粒子和量子特征。一个光量子(光子)包含一个量子能,虽然随着波长的缩短其能量增加,光的波长范围还是相当小,因此所有的光量子所含能量基本相等。无论什么时候当光同一种不是完全透明和无色的物质相遇时,一些光量子就会释放其能量。这一点或许可用热量的产生或化学反应——通常是因二者兼而有之得以证实。在称为摄影曝光的反应中,至少需要4个光量子使形成稳定的潜在影像的卤化银晶体产生变化。

  在作为照明来考虑的时候,光是以光源强度来测量的,即照射在一个表面上的光的量(光照度)和由一个表面反射或发出的光的量(亮度)。从一个连续光谱源发出的光的波长构成,以色温表示。曝光的计算、感光乳剂和滤光镜的选择都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光的表现特征一般由两组形容词描绘:直接的、特殊的、强烈的;间接的、一般的、漫射的和柔和的。术语冷和暖,指的是一般可见的偏蓝或偏红相关联的光的本身特性。各种光源的光在摄影中的作用以下词汇表达:正面光、逆光、轮廓光或边缘光、眼神光、头发光或衣服光等等。”

光的波长和颜色,人们所认识的光只是宽广的电磁辐射中的一部分。电磁辐射包括从波长为数百米的无线电波,直到波长小于10“”米的y—射线和宇宙射线。每个电磁辐射波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没有精确的分界线,它们都逐渐延伸到相邻的波段中去。某些波长范围内的波,譬如无线电波,可以传送到相当远的距离。另外一些波,譬如x-射线,能穿透很厚的钢板,并能破坏人体组织。然而这些辐射都不是人眼直接能看到的,人眼只是对波长大约在400纳米到700纳米这一狭窄范围内的波才敏感(1纳米=10^(-9)米)。这一有限的波谱就是人们所说的可见光谱。 

  当光源发出的所有可见波长光相对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无色的“白光”(A)。但如果只有某些波长,可见光则要呈现出颜色来。例如,波长在400到450纳米之间的光为深紫色(G),波长在450到500纳米之间的光为蓝色(C),500到580纳米之间的光为蓝绿色(B),580到600纳米之间的光为黄色(E)。波长若再增加,光将由黄色变为橙色,波长为650纳米时光为红色。(F)当波长趋近可见光波长响应的极限700纳米时,光变得愈来愈暗(D)。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白光,例如太阳光、闪光灯光或摄影室照明灯光中,都包含有各种颜色的光谱——紫、蓝、绿、黄、红。人眼中看来含有三种光波的感受器,它们分别响应蓝、绿、红这三种主要且重叠波段的光波。当这三种感受器受到相同强度的刺激时,人眼就习惯地认为看到了白色或中灰色。如果波长很不平均——长波长的红光多而短波长的蓝光少,人眼所受的刺激就不平均,因此看上去为橙色色调。每天日出日落时,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现象。

  记住可见波谱中颜色的排列顺序,对今后理解黑白或彩色胶片的颜色响应及选择彩色滤光镜和暗室安全灯都是有用的。

  与可见光谱相邻的波段是紫外线(波长比紫光短)和红外线 (波长比红光长)。虽然人眼不能感觉到紫外线(UV)的存在,但所有的胶片对直到波长为250纳米的紫外波长都敏感。这常给拍摄远景带来麻烦。紫外线不仅能晒黑皮肤,而且还能使某些物质发出荧光,在可见光照射下闪闪烁烁——这个特点在迪斯科舞厅里常常用到。

  人们能通过温暖感知到长波红外线(1R)的存在。接通电炉时,手首先感到的是红外线的温热辐射。当电阻丝加热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看到它发出的可见光。一些特殊胶片中含有对近红外区光波敏感的物质(波长可达900纳米)。这些胶片主要用于航空和科技摄影中,但也能产生奇特的超自然的绘画效果。

  人类的生物感官只对宽大的电磁波谱中如此狭窄的一段波谱敏感,这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然而事实上,太空中自然存在的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在射向地面的途中大多已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了,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再需要检测或防护这些辐射的器官了。生活在另一颗行星上的生物,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进化出具有感知无线电波的器官,而同时对可见光却视而不见了。

  二视觉对光线的感应

视觉,视觉是眼睛和大脑对于可见光能量的反应,这段可见光是电磁波频谱中的一部分。视觉并不简单是眼睛对强度(亮度)或波长(颜色)的生理反应,它还包括眼睛对物体外观感觉的识别。因此,视觉包括认识和解释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眼睛所产生的感觉具有两个方面的含意这些感觉是由视野范围内自然环境对光的反射、吸收、发射或激发等多种方式所引起的。它们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真实外观,包括亮度、颜色、外形(边缘形状或外廓)、表面形状、质地、大小和位置。这些外观特征中有些通过其它的感官也能感觉到,比如:质地可以通过触摸感觉到。先前记忆的感觉经验也影响大脑对眼睛反应的解释,但是,眼睛的反应仅仅是直接生理视觉方面的反应。

  眼睛

  眼睛是身体上最好的外界感觉器官,它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直接相连。眼睛基本是个球体,周围是坚韧的白色膜状物--巩膜。巩膜前面的中央部分是透明的,能够纳入光线,称之为角膜。角膜覆盖在充满水状液体——眼房水的眼前房上,位于虹膜和晶状体的正前方。

虹膜为环状的肌肉纤维结构,其颜色随种族不同而有所不同。虹膜中央的瞳孔根据接收到的光线亮度能够自动地放大或者缩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多少。瞳孔放大时,其直径的变化范围大约为3/8英寸到1/16英寸(即9.5毫米到1.5毫米),但是它决不会完全收缩。直接位于虹膜后面的晶状体是透明和柔韧的;附着在晶状体边缘的睫状肌能够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以对不同距离的物体进行聚焦。

  向外凸出的角膜能使接近眼睛中心的光线产生主要折射,然后由晶状体提供精确的调焦。影像穿过充满透明胶状物质(称为玻璃状液)的内腔落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层包含有1.3亿个光敏感受细胞的薄膜,这些视觉细胞按其形状可分为杆形和锥形的两种。锥形视觉细胞对明亮的光线和色彩的差异敏感。它们集中在视网膜中央一个叫做黄斑的部位,尤其是集中在中央凹的内部。中央凹是晶状体视轴上的一个微小区域。中央凹锥形细胞产生的影像信号最锐利,而且这些信号的色彩区别也非常准确。杆形视觉细胞分布在黄斑的外部,它们比锥形细胞的光敏程度至少高1000倍,但是对颜色没有辨别能力。其结果是在夜晚或非常暗的光线下就能够看到物体,但只是灰色调的;由于中央凹里没有杆形细胞,所以不能看得非常清楚。

  杆形细胞和锥形细胞通过中介细胞连接到附着在视网膜一小点的视神经上。两只眼睛的视神经会合在一点,称为交叉;各种神经分支相交后分别通到相对一侧的大脑。这种神经交叉网络使得从双眼右半侧视野中获得的所有印象都归于大脑的左半侧;而从双眼左半侧视野中获得的所有印象都归于大脑的右半侧。这种分离显然是深度知觉和体(三维)视觉的基础,也是某些运动感觉的基础。

  视力

  每只眼睛的视野大约为垂直140°、水平150°,由于视野的重叠,整个水平角度大约为180°。准确的色视觉发生在眼睛视野中间大约10°范围内,与视网膜上的黄斑区域相一致;并且清晰的影像落在中央凹2°范围内。因此,当眼睛注视在某一确定点时,视野外部区域清晰度和颜色的分辨力会迅速下降。任何人大概都很少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同步运动的眼睛总是以一连串的目光审视外界,或者称为扫视。每次扫视的结果都是凝视在某一特定点上,尽管这只是一瞬间;而且这点的影像要落到中央凹上。睫状肌会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使之对每一凝视点影像清晰地调焦,这一过程叫做适应。依照这种方法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但是,眼睛是不可能只产生一个到处都同样清晰的单一影像的;在这一点上是与装有大景深范围镜头的照相机不同的。

  光线中的能量落到视网膜细胞上会引起细胞中化合物的瞬间化学分解,即锥形细胞中碘和杆形细胞中视紫红质(所谓视绀、视紫质)的瞬间化学分解。这种分解产生的信号由中介细胞和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甚至在注视某一固定点时,偶然的微小运动转移到影像上,杆形或锥形视觉细胞都不会保持恒定不变的化学释放状态;否则信号就会阻塞,而且影像或者部分影像还会消失。如果光线闪烁出现并关断或者是以其它的方式中断,那么视网膜上的影像大约要持续1/4秒。这种“视觉暂留”现象是电影存在的基础。

  大脑是如何处理来自视神经的信号的,这一点人们并不确切了解;只是设想这是人体中一个最复杂和微妙的精确处理过程,尤其是在观察者与物体双方都是运动的,以及光线强度迅速变化的场合,更是如此。

  色视觉

  锥形视觉细胞分别只对三原色--红、绿、蓝中一种颜色的波长非常敏感,而对其它两种颜色只是略有敏感。根据经典的扬-赫姆霍尔兹色视觉理论,大脑将各种不同锥形细胞产生的信号进行叠加得到混合色感觉。如果只有敏感红色的锥形细胞产生信号,那么感觉就是红色。如果敏感红色和绿色的锥形细胞产生等同的信号,则感觉就是黄色。但是,如果红色信号比绿色信号强,那么感觉就是橙色;或者如果绿色信号比红色信号强,感觉就是石灰绿或黄绿色。实际上,用眼睛能够去看任何特殊的颜色,它是利用适当比例的一种或几种基色去描述特殊颜色的。有趣的是特定的红、绿、蓝色所对应的波长并不重要,只要它们彼此很不相同即可。不知道扬-赫姆霍尔兹理论是否正确地解释了色视觉,但是却可以正确地去运用它;正像大量实验和事实所验证的那样,它成为所有彩色摄影和彩色照相复制的基础。19世纪由埃瓦尔德·赫林(Ewald Hering)首创的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颜色的编织产生在锥形细胞以外的神经网络,还认为锥形细胞是根据影像每一部分的较长波长(偏红)与较短波长(偏蓝)的比率分类的。按照埃德温·H·兰德(Edwin H·Land)的研究,以及他的同事依照这种理论使用白光和某种单一基色的混合光已经产生了全色影像。

  三光线成像原理

  假如为一个物体布置照明,并用一张描图纸(或胶片)面对着它,当然在这张纸上是不会看到影像的。原因在于被摄体的每一部分都将一些光线反射到整张描图纸表面的各个部分,杂乱的光线通常只是照亮了描图纸而已。

  使这种混乱变得井井有条的方法之一,是在被摄体和描图纸之间加一个带有针孔的不透明屏障来限制光线的传播。由于光线以直线传播,因此,来自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针孔后只能照在描图纸的下部,而来自物体下部的光线则只能照到描图纸的上部。结果在针孔另一侧的描图纸上便形成了一个被摄体的暗淡的、相当模糊的倒立影像。

观察针孔成像的最佳方法是在一间全黑的暗室中,用黑纸遮住窗户,窗户面向阳光照明的场景。在窗纸上扎一个图钉大小的小孔,并在小孔前大约30厘米处放置一张描图纸来接收影像。

  如果照相机镜头是可拆装的,那么用针孔装置很容易就能拍摄彩色照片,可见,影像的形成并不十分复杂,技术性也不是很强。针孔成像的局限性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针孔形成的影像,就会发现它有许多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点就是无论把描图纸放在什么位置,得到的影像细节都不是很清晰。这是因为物体上任一部位反射的窄光束经过针孔之后都变得“发散”了(逐渐变宽)。被摄体上每一强光部位或细部点的最佳影像都只是一个“光盘”。被摄体细部变成了许多相互重叠的光盘,于是产生了模糊的影像。

针孔影像的第二个缺陷就是亮度不足。若为了增加亮度而扩大针孔,则会使影像细部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如果打两个小孔,就会得到两个重叠的影像。这是因为来自被摄体任意部位的光线都能到达描图纸上的两个地方。)

  即使接受了这个模糊暗淡的影像并力图通过缩小针孔来改善其细节,影像上光盘的尺寸显然永远也不会小于针孔的尺寸。针孔的尺寸缩小到某个极限时,影像的质量反而会变得更加糟糕。这是因为产生了一种称为衍射的光学现象。光波穿过不透光的小孔边缘时方向略微发生变化,像进入港湾而扩展的水波一样。小孔越小且越毛糙,由于这种边缘作用而发生偏转的光线相对于直接穿过中心的光线的比例就越大。

  透镜成像

  获得理想影像的方法不应该是缩小针孔,而应扩大针孔,然后让通过针孔的宽光线偏转方向,从而使它变窄(会聚)而不是继续扩展变宽(发散)。利用透明玻璃的折射就能实现这一设想。图19已表明,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的光线在界面入射点处发生方向偏转,变得稍微更垂直于界面。当光线由玻璃射向空气时,由于空气密度比玻璃小,因此会发生相反的现象。所以,应用一块侧面互不平行的玻璃就能使透过光线的方向完全发生变化。

  实际上,一块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就能将一束很宽的发散光转变成会聚光束。在机械加工时,通过研磨圆玻璃盘很容易就能制造出这种形状的圆形玻璃会聚透镜。

  用透镜替代针孔之后,影像会立刻发生有趣的变化。例如,描图纸屏上的倒立影像现在亮得多了,但只有当描图纸距透镜为某个“最佳”距离时影像的细部才很清晰。图20如果距离太近或太远,光线都会迅速扩展开来,影像各细部点会变成比针孔成像时还要大的光盘,即产生非常不清晰的“焦距失调”现象,所以使用透镜时必须仔细调焦。正确的成像位置将取决于透镜对光的偏转能力以及透镜与物体间的距离。

  高折射率和(或)大曲率厚玻璃制成的透镜具有很强的偏转光线能力,它们决定了透镜焦距的大小。如图所示,简单透镜的焦距就是指无穷远处物体的清晰聚集影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无穷远处的物体”可指地平线上的物体,或用取火镜作为透镜时的太阳。)

长焦距透镜对光线的偏转能力较弱,因为它需要很长的距离才能使光线偏转会聚到焦点上。透镜偏转光的能力越强,焦距就越短,其影像细部的尺寸与同一物体由长焦距透镜所成影像相比也要小些。

  清晰影像与透镜的距离随着物体由无穷远处向透镜的移动而改变。其规律是:物体距透镜越近,影像距透镜越远。这是因为近处物体发出的光相对于透镜来说,比远处物体发出的光更加发散,经透镜会聚成像的距离就更长。图21实际中,常能看到用照相机拍摄近景时镜头必须向前移,并且在真正的微距摄影中,甚至必须在机身和镜头间加上接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加透镜与影像之间的距离。显然,如果想把远处和近处的场景细部同时拍摄清楚,就存在一些棘手问题。

  共轭距离

  共轭距离是指被摄体与透镜间的距离和影像与透镜间的距离。这一对距离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例如,位于会聚透镜前无穷远到二倍焦距之间的被摄体,其影像将位于透镜另一侧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在大多数普通摄影中遇到的都是这种距离关系。图22大家已经知道,当透镜与影像间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时,无穷远处的物体清晰成像。如果物体准确地距透镜二倍焦距远,那么透镜另一侧的清晰影像也将位于二倍焦距处,并且与原物同样大小。即此时的放大倍率(像高与物高的比率)为1。这就是微距摄影和“原大”摄影的典型情况。

  如果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其影像将位于透镜后二倍焦距以外,放大倍率大于l。也就是说,影像要比原物大。这是放映幻灯和放大照片时镜头所采用的距离关系。(现在也应该明白倒置幻灯片能得到正立影像的原因了。)

  物体越接近一倍焦距,其清晰影像将越大越远。当物体恰好位于一倍焦距处时,透镜另一侧不会有任何影像形成,此时光线将平行射出(这是无穷远处物体成像于一倍焦距处的相反情况)。如果物体进一步移近透镜,仍然不会在任何距离上形成影像。但是,此时如果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就会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影像。此时透镜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应用会聚透镜(放大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成像区域。熟悉,至少是粗略了解物体清晰影像的位置及大小,尤其是在微距摄影或制作非常规放大照片的时候,对摄影者是很有帮助的。

  阴影

  光源发出的光以直线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这意谓着由相对“较小的”光源,譬如晴空中的太阳、蜡烛或裸露的灯泡所直接发出的刺目光线,能使物体投射出轮廓清晰的阴影。

  从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必然会产生边缘没有渐变过程、照明变化非常突然的浓重阴影。如果在光束中放置描图纸(或挡住直射光线, 由无光泽的白墙壁反射其余光线),又能出现什么结果呢?描图纸能透过光,但也漫射光。透过的光被无光描图纸散射,从其大表面的各个部位以直线形式向各个方向发散。由这种光线照射的物体能投射出柔和渐变的阴影。使用的漫射材料越大,离光源越近,形成阴影的反差就越弱。这是因为大面积漫射光不能完全被物体遮挡,大多原来的阴影部分现在也或多或少地被照亮了。阴天时阳光所成的阴影与此相同。

弄清楚硬光照明和软光照明的区别及其控制方法,是了解摄影照明的第一步。阴影的品质极大地影响着场景的形貌。要记住,这是无法通过在摄影时调节照相机或最后采用暗室技术来改变的。

  界面处的光线

  光线照射到某物体表面时会发生的现象,取决于该物体的类型、质地和颜色,还有光线本身的入射角和颜色成分。

  不透光物质

  如果光线照射的物体完全不透明,比如是金属或砖,那么部分光线将被反射,部分光线将被吸收(变成微量的热能)。物体越黑,被反射的光线比例越小,被吸收而变为热能的光线比例越大。这就是暴露在阳光下的黑颜色照相机外壳要比闪亮的金属外壳更温热些的原因。如果被照物体有颜色,它就反射照明光中该颜色的光波而吸收大部分的其它光波。例如,蓝色颜料反射白光中的蓝光而吸收红光和绿光。但是,如果照明光中已缺少了某些波长的光,那么物体的颜色将会发生变化。深红光照明的浓艳蓝色物体将在人眼中或摄影时呈现为黑色。了解这些效应对选用滤光镜将大有帮助。

物体的表面形态也极大地影响着光的反射形式。无光泽的表面,如鸡蛋壳、绘图纸或干燥皮肤,能均匀地散射光线。此时,光线的入射角对反射形式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如果物体表面光滑,像一面镜子那样反射光的话,那么大部分光将沿一个方向被反射回来,这被称为镜面反射。

  如果光线垂直照射到有光泽的表面上,它将垂直地沿原路径被反射回去。例如照相机机位闪光直接照射到光亮的玻璃窗或光泽的油漆墙面上时,就会形成耀眼的光斑。见图。但如果光线以一定角度入射,它也将以一定角度反射。相对于反射表面入射角与反射角是相等的。所以拍摄光亮的反射表面时,为避免眩光,应采用倾斜照明光线。(如果闪光灯是内装在照相机上的,则只能调整照相机的视角了。)

  物体的表面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所看到的形貌。例如,黑色光亮的油漆表面如果将直射阳光直接反射给照相机,那么看到的可能会是白色。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或照明,它可能又会变成比任何无光泽黑表面都更浓的黑色。在选择适合某张照片的最佳相纸表面时,应该将这些因素全都考虑进去。

  透光物质

  当然并不是每种材料都不透明。举例来说,透明玻璃、塑料和水都是透明物体,能直接透过光线;而描图纸、毛玻璃和网纹玻璃虽也透光,却将传递的光线漫射开来,因此被称为半透明物体。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透光物体是有色的,那么相对于其它颜色的光来说,它将更多地传递该颜色的光。深红色玻璃能传递红光,但对蓝光几乎是不透明的。见图。

由于半透明材料能漫射照明光线,所以把它们拿到光源前观察时呈

  乳白色,并且看上去比透明物质照明更均匀,即使光源没直接在后面照射也如此。幻灯片观片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这些透射光的特性与白色漫反射表面反射的光相似。

当直射光由空气斜向射入其它透明材料时将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前面已经讲过,光线穿过密度较大的介质时速度将略微变慢。举例来讲,当光线以一定角度射入玻璃时,一部分光要先抵达密度大的介质,因此波前要不均匀地变慢(可把光波想象成水面上的波纹,见图)。其结果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沿一条新的直线路径稍倾斜地进入玻璃之中(即更垂直于玻璃表面)。光线由一种透明介质传播到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路径发生偏转的现象称为折射。

  把一根直棍插入水中,可以看到棍子好像在水面处变弯了;透过半开着的厚玻璃窗向外斜视,能感觉到所见的一部分景物相对于直视的景物好像发生了些偏移。这都是光线折射的结果。正是由于镜头的折射,使光线发生偏转,从而形成影像。这里讲得非常简略,下面还会讨论这些内容。

  要记住的是,折射只能使斜射光线发生偏转,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界面上的光线只是速度稍微发生变化而方向不变;如果光线以很小的倾角(十分倾斜地)照射到界面上,那么大部分光将被反射出表面。

  现实当中,人们周围各种物体的存在形态是各种光学效应的综合效果——漫射、镜面反射,t外加一些吸收、透射和折射。比如说有一个苹果,它受到直射阳光的侧光照明,那么这个被照明面就会强烈地反射有色光波。这其中的大部分是漫反射,但也有部分平滑表面反射明亮的镜面似的强光,这部分表面和照射光线的夹角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的夹角相等。苹果的轮廓和另一侧面相对黑暗的阴影则进一步提供了它的整体形态信息。于是,人的大脑和眼睛根据经验就会识别出这些细微的“光信号”,并勾勒出苹果圆形的固体形态,而不必直接用手触摸。这实质上就是视觉和摄影的全部光学原理。

  光强和距离

  物体的实际亮度取决于它所反射光线的多少(如果是逆光照明则取决于透射光的多少),以及照明光源的距离和强度(见图)。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因此,面积相同的表面距小型光源的距离减半之后,所获得的照度将是原来的四倍(即获得原来四倍的光子)。举例来说,如果用闪光灯或小型摄影室照明灯照明一幅画像时,减半它们之间的距离,将使照射画像的光线增加四倍,因此曝光量可以减为原来的l/4。印相时,增加放大机高度,曝光量变化的道理与此相同。

  实际上,上图的平方反比定律意味着,用一个小型硬光光源为一次拍摄中位于不同距离的若干物体照明,要格外小心。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任何一次曝光量设置都无法使最近和最远的物体同时正确曝光。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是将光源远移,使最近与最远物体和光源间的距离比率变小,或使用大型漫射光源,这能大大改变“照度衰减”现象。

在室内摄影时,若以透过小窗口的阳光作为照明光源,光强度就要随距离而变化了,其影响与在窗口处放置一盏同样大小的照明灯一样。

  光的基本特性和方向

  所有的光无论是自然光和人工室内光,都有其特征:

  1、明暗度 明暗度表示光的强弱。它随光源能量和距离而变化。

  2、 方向 只有一个光源,方向很容易确定。而有多个光源诸如多云天气的 漫射光,方向就难以确定,甚至完全迷失。

  3、 色彩 光随不同的光的本源,并随它穿越的物质的不同而变化出多种色 彩。自 然光与白炽灯光或电子闪光灯作用下的色彩不同,而且阳光本身的色彩。也随大气条件和一天时辰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可从任何侧面捕捉到被摄体。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光线:1、正面光 2、45º侧光 3、90º侧光 4、逆光 。

  基本规律

  光源 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 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 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 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 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 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 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分享到:
关键词:商业摄影技巧
最新教程
华信龙华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2980 6850

联系地址:龙华区民治嘉熙业广场(南门电梯)上4楼

华信教育龙岗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2949 9609

联系地址1:龙岗区麟恒中心广场西区负一楼101号

联系地址2:龙岗区龙岗大道2562号大芬青苗教育城2楼

华信教育福田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 2292 9456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新城大厦西座1315室

华信教育南山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 2301 9113

校区地址: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5E栋一楼公共服务

大厅人力资源服务窗口

华信盐田党校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8259 3374

联系地址:深圳市盐田区梧桐路1008号(中共深圳市盐田区委党校)

Copyright © 2021版权归深圳市龙华区华信培训中心 - 华信培训所有 粤ICP备12087121号 隐私条款